台積電二奈米即將量產,龐大豐沛的新製程商機,同步拉動供應鏈技術升級、營收成長。
「其實每次進入新製程節點,晶圓廠都會有配方、步驟等改變,供應商會有小輪動,因此製程變化、能不能符合晶圓廠需求,是影響供應商誰上誰下的關鍵。」一位與台積電合作逾三十年的供應鏈老將表示。
探究二奈米製程,最大改變是台積電首度導入環繞式閘極(GAAFET)電晶體架構,工藝更為複雜。
供應鏈觀察,二奈米製造所需時間與步驟比以往更多,提升製程效率更為重要,而且電晶體非常細小,潔淨度、設備精度更具挑戰,帶動各種設備、製程材料配方必須跟進調整,克服技術的難題, 就能成功站隊二奈米供應鏈。
「挑戰也正是商機所在。」打入二奈米的供應商不約而同地說。
例如,因為步驟變多,需要CMP(化學機械研磨)層數增加,增加鑽石碟用量,帶動中砂躍升;同時再生晶圓用量劇增,昇陽半導體、中砂、辛耘營收往上;提供光罩傳輸盒的家登、零組件更換的天虹等耗材商,供應數量也可望增加。
又如提升製程效率,協助薄膜沉積速率提升十倍的矽乙烷,由台特化供應;防止顯影後光阻圖形坍陷的表面改質劑,由新應材研製。
此外,在二奈米潔淨度要求更高的情況下,世禾的精密清洗設備,漢辰可控潔淨的離子植入機,成為少數打入先進製程的台製設備。
擅長微汙染防治的華景電、凱諾、創控,深入協助把關潔淨度,檢測分析、自動化、系統布建方式等也都有變化。可以說,隨著台積電先進製程的推進,整個二奈米供應鏈商機也風生水起,顯得生機勃勃。然而,綠芽要能崢嶸破土,也經歷難以想像的掙扎。
砸錢拚研發
中砂發動雙引擎 營收創高
「當年公司年營收只有十億元,但光是研發經費就花掉一億元。」中砂執行長謝榮哲回顧轉入半導體業的時刻,「轉型的投資,對中砂來說,都不容易。」
二奈米量產之際,中砂以鑽石碟與再生晶圓兩大產品支持製程,題材鮮明,備受矚目,但其實它是一家成立於一九五三年、資歷超過七十年的廠家,而且前身是金敏窯業,在鶯歌燒窯做碗盤,靠著「超會磨」的功夫轉入砂輪,又在九○年代後期,以鑽石碟靠攏半導體業。
謝榮哲分析,用來研磨、切割、拋光材料的砂輪,本來就可用於玻璃、鏡面,現在也可用來打磨矽晶圓,當年為了做出第一款鑽石碟,耗費兩年多的時間,做了五十二版砂輪才完成。
二十多年來鑽石碟成長平緩,但在近期先進製程研磨需求的催動下,鑽石碟需求倍增,推動中砂營收自一九年的四十八.七億元,達到二四年的七十.二億元歷史新高,而與拋光研磨相關的再生晶圓,則是中砂成長的另一隻腳。
所謂再生晶圓,其為保護或監測正式產品的「擋片、控片」,擋片為調節機器排程的空白片,控片為判斷產線穩定度的測試片,這些晶圓片可以回收拋光研磨,再次回到製程裡執行擋控片任務。
按照國泰證期研究部推估,先進製程需求再生晶圓愈來愈多,每十片正片所需擋控片數量,在二十八奈米需要八片,到三奈米增加至二十三片,走到二奈米則為二十七片。
根據研究機構IMARC Group今年五月報告,再生晶圓市場未來九年迎來六.三四%的年複合成長率,至二○三三年可達十一.○四億美元。
台灣三大再生晶圓廠:昇陽半導體、中砂、辛耘,分別以產能、研磨零件、溼製程設備立足,並在今年紛紛擴產搶進,預計到今年底月產能分別達到八十萬片、三十三萬片、二十二萬片,明年更是上看九十五萬片、四十萬片、二十八萬片,三家分頭進補。
延伸閱讀:
台積電2奈米戰隊系列1—蘋果i18、超級電腦…未來5年73兆元終端產品都要用它!41家供應鏈報到